药枕,将芳香开窍、活血通脉、镇静安神、益智醒脑、调养脏腑、和调阴阳等药物作为枕芯,制成枕头,可令使用者达到预防保健或治疗疾病的目的。在古代,使用药枕的案例数不胜数,从帝王到贫民,从武官到文官,特别是医生,古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终生使用药枕,享年102岁。南宋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一生酷爱药枕,活了85岁,还为药枕留下了大量诗篇,如:他在《剑甫诗稿》中写道:“昔年二十时,尚作菊枕诗。采菊缝枕囊,余香满室生。如今八十零,犹抱桑荷眠。榕下抚青笛,意气白发春。”陆游的《偶复采菊缝枕囊凄然有感》诗亦云:“采得菊花做枕囊,曲屏深幌闷幽香。唤回四十三年梦,灯暗无人说断肠。”《老态》诗中曰:“头风便菊枕,足痹倚藜床。”
药枕疗法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。起始于何时已不可考,早在晋代葛洪《肘后备急方》中就有用蒸大豆装枕治失眠的记载。唐宋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,孙思邈《千金要方》载:“治头项不得四顾方,蒸好大豆一斗,令变色,内囊中枕之。”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载:“绿豆甘寒无毒,作枕明目,治头风头号痛。”清代刘灏《广群芳谱》载:“决明子作枕,治头风明目胜黑豆。”吴尚先《理瀹骈文》则记述各类药枕的临床应用。药枕疗法深受广大群众的偏爱,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病治疗、保健养生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元朝时期,药枕已为医药家、养生学家所广泛应用。至元四年由许国桢主撰成集印行的《御医院方》之八卷《治杂病门》中有《神枕方》,依方制药枕,有强身健体、延年益寿之功用。明代医药家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有“明目枕”的注述,并认为有“至老明目”之功效,倡导用绿豆装枕作睡眠之卧具,可“明目,治头风头痛”。时代高廉所著《遵生八笺》一书之《起居安乐笺》节中也有药枕的文字记载,譬如菊花枕“以甘菊作囊盛之,睡者妙甚”;荷花枕“用花卷叶为枕,此制精绝”。时代诗人朱之藩在《决明甘菊枕》诗中赞咏道:“无如药裹最相安,熟寝通宵即大丹。”由此可见药枕使人睡得香甜,益于健身,胜过空言长生不老的仙丹。
到了清代,著名医药家吴师机先生首创编著的《理论骈文》一书较为详尽地对药枕作了论述。如吴萸枕治大风犯脑、桑叶决明枕治肝风等疾病。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在《老老恒言》一书中对各种药枕的制作方法、质度规格、药物配方作了详细叙述。相传慈禧太后对药枕甚为宠爱,每年均要派专人搜采菊花等品种制作药枕供奉应用。
中医认为,头为诸阳之会、精明之府,气血皆上聚于头部,头与全身经络俞穴紧密相联。使用药枕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头部,从而治病祛邪,平衡气血,调节阴阳。药理研究证明,某些芳香性药物的挥发成份有祛痰定惊、开窍醒脑,扩张周围血管的作用。药枕充分发挥了药物治疗,经络调节和生物全息疗法的综合优点,从而起到激发经气、疏通气血、开窍醒目等作用,达到调整脏腑、协调气血等整体调治。
药枕疗法主要依据于中医学的整体观理论和生物全息论观点,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,利用药物的挥发性及其所形成的药理环境对使用者形成良性刺激,包括枕质、枕形、药物气味等多方面形成的综合环境,进以激发经气、疏通经络、调整气血、开窍醒目,促使阴阳平衡,机体内外上下的协调统一,从而达到防病治病,保健益寿的目的。
现代研究也证明,药枕中植物中药的有效成分多为挥发油类物质,在常温下可以不断地散发到空气当中。当人们使用以这些中药制成的药枕后,就可在卧睡休息时,不断地将其有效成分吸入鼻腔、气管及肺泡,被鼻腔黏膜、气管黏膜及肺泡壁吸收,并进入血液循环,输入到机体的组织器官,发挥其治疗作用。
有道是“一世人生半世枕”,药枕疗法不受医疗条件和设备的限制,只要在睡觉的时候枕在头下即可。经济实惠,节约药材。药枕中虽然药量甚多,但使用起来少则数月,多则年余,平均起来每日用药量甚少。施治广泛,疗效可靠。千百年来,中医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,内科、外科、妇科、儿科、骨科、皮肤科、五官科等几乎所有的临床病症均可辩证使用枕疗。既能治病,又能防老抗衰,对一些服药困难者,尤为适宜。安全无毒。药枕疗法属外治范畴,药物没有直接接触人体,药物通过血管、神经和经络对机体起作用,吸收量少,无毒性,极为安全可靠。对于失眠、神经衰弱、焦虑、肩周炎、颈椎炎、妇科病症等疾病而言,是较为健康绿色的疗法。
Copyright © 2022成都晓梦纺织品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 蜀ICP备2023002999号-1 XML地图